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院法理学系于11月21日下午在151amjs澳金沙门510室举办第二期法理教学研究论坛——该次论坛同时也是法理学系与社会工作系的联合教研活动。论坛邀请了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张文杰老师主讲——张老师的“国外社会学理论”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因此他就这门课程的讲授做了题为“理论类教学的可能路径初探”的报告。活动由法理学系主任唐丰鹤副教授主持,社会工作系的卢成仁教授、陈建胜副教授,法理学系的田东奎教授、钱炜江博士、龚金镭博士参与讨论。
张文杰老师首先讲述了他对课程的基本设计:(1)学生方面,要求学生须对课程有所准备,理论上必须预修“社会学概论”或者阅读吉登斯的社会学教材;同时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对课程投入相应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和课外阅读。(2)教学目标方面,不应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努力使得课程涉及的思想成为学生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学科品味以及学科自信。(3)成绩分配方面:首先,在第八周安排一次期中测试,以提升学生的紧张感;其次,出于同样的理由,期末闭卷笔试成绩也应当占有比较大份量;再次,安排几次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或原著并提交1000字左右的札记;最后,考试设计也要区分层次,既要保证那些只有浅层理解的学生能够通过,又要使得付出更多努力的学生能够得到高分。(4)参考书方面,课程大纲只列举二手文献,原著放到课程中直接讲授和推介;此外参考书应当区分难度,尤其要提供一些轻松的入门二手文献,供不同程度的学生加以选择。
关于具体授课,张文杰老师指出:(1)讲授理论时应当学会运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阐明社会学理论;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以及《变形记》就是说明科层制的优秀例证。(2)对于所涉及的学者除阐明其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研究主题外,还应当涉及以下内容:第一,勾勒学者的完整生平;第二,对其著作体系以及著作出版史进行阐述;第三,对相关中译本进行评价,并区别情况对中译本进行推荐——一般说来,在翻译质量得到一定保证的前提下,对本科学生应当推荐中文表达更流畅的译本;第四,应当注意对于所涉学者按照某种线索进行整理,例如就本课程而言可以按照国别对于社会学家进行分类。(3)授课时还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包括:第一,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判断其对讲授的内容是否理解;第二,在讲授某些学者理论的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相关学者的生平轶事来缓解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老师与张文杰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唐丰鹤老师认为张文杰老师所设计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北大风格——这种重视原著的授课方式对打牢学生的基础很有好处,完全可以应用于研究生教学。此外,要求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的方式也非常好。而唐老师的疑问是:如此庞大的授课量是否可以按时完成?张文杰老师对此的回应是:受限于课时量,确实不可能百分百完成授课计划,有时需要对于讲授内容进行缩减,因此也难以达到常规(社会学专业)一学年授课的那种细致程度。
田东奎老师则赞同唐丰鹤老师的意见,认为张文杰老师的课程设计水平很高,尤其赞许张老师要求学生写札记的做法,认为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要求学生阅读原著的做法固然很好,但问题在于很多学生都缺乏自己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与自觉性。张文杰老师赞同田老师关于能力与自觉性不足的说法,他强调自己只是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对那些觉得阅读原著存在困难的学生,也允许阅读二手文献或教科书。
此外,陈建胜老师结合自身授课经验向张文杰老师提出意见:能否在提炼原著内容之外,建立一个学术史的逻辑链条;而卢成仁老师则建议张文杰老师就该课程申报优秀课程建设课题;龚金镭老师也鼓励张文杰老师以慕课的方式分享自己的优秀教学过程;钱炜江老师则关注教学的细节问题,例如:在这种纯理论课程授课当中如何与学生保持互动?如何举例说明相关理论问题等。张文杰老师则对这些意见和问题给予了一一回应。
(撰稿:钱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