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下午,我院法理学系在151amjs澳金沙门510室举办了第十三期法学理论学术沙龙(暨本学期第一次全体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法理学系的魏建国教授作主题报告,法理学系主任钱炜江副教授主持,法理学系的田东奎教授、唐丰鹤教授、汪庆红副教授、魏腊云副教授、龚金镭博士、童圣侠博士,国际法系的马旭霞博士以及诸多研究生参与了沙龙的讨论。
魏建国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如何才能把法律当文化——从语言学视域到媒介学视域》。在报告中,魏建国教授指出:法律不同于自然科学,无法给予其绝对的确定性,也不仅仅是社会科学,需要从人文的层面进行理解,泛科学主义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很大的限制。对法律文化认知的不足,造成对法律的窄化理解,仅仅把法律当作文化,而不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论进行研究。法律是人的东西,而人是有态度和动机的,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在社科法学中需要构建一种文化认知的方法。因此,魏建国教授试图建构语言/媒介方法论范式进行法律文化的认知,由此可以总结出语言和媒介文化方法论在法律认知中的作用。在前述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魏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在语言和媒介的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从口语到手写文字,再到印刷术,最后到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之所以伟大在于其连续性。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序幕刚刚拉开,中国文明还需要增强核心竞争力。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的老师纷纷从不同角度发表对报告主题的看法。唐丰鹤教授提出: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各国出现成文法,使法律摆脱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桎梏,使法律从口语转向文字媒介,肯定了语言和媒介发展对法律的积极作用。汪庆红副教授提出:是否有史料证实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从世家门阀转向士族是因为印刷术的普及,这将是颠覆性的发现。钱炜江副教授提出:方法论范式应该是主客观一致的,语言和媒介尚未达到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马旭霞老师提出:在国际社会中,如何抵抗西方的语言霸权,维护自身的文化,走出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之路是中国法学学者应该时刻警醒的问题。
法律文化一直是学界难以攻克的难题,魏教授从语言和媒介的方法论角度,试图构建范式进行研究,不仅向师生普及了语言和媒介的相关理论,还激发了学科交叉研究的新灵感,对提高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陈佳 初审:郭静忆 终审:唐勇